主页 > 19461188伟德网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沈芳蕤 2024-04-15 19:31:35

摘要: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 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 旅游行为:

4.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 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 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 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 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14. 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15.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

16. 旅游区划:按照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统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

17. 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是想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18.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19.

20. 旅游线路:是指为了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由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线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镇)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合理走向。

第一章 绪论

1.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4. 旅游的特性:异地性、暂时性、消费性、综合性

5. 大旅游(产业概念):各种动机的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现象和总和。

6. 小旅游(行业概念):跟旅游者有直接关系的活动(旅游者+旅游服务业)。

7. 旅游系统图 P3

8.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它是整个系统的桥梁。

9. 研究内容简析:a.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B.旅游者行为规律。 C.旅游流预测

D.旅游通道。 E.旅游资源评价。 F.旅游地烟花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G.旅游环境容量。 H.旅游区划。 I.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J.旅游规划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25页

1.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2. 旅游动力的构成的三部分:内动力、外动力、中间条件

3. 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

4.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修养、疗养、回忆、宗教朝拜等。

5. 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既是感知环境。

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距离: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

2)最大效益的原则。 3)旅游偏好。

6.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以决策行为为基础。

7. 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把旅游空间行为划分:

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

特征: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8.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关键

1)解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2)以此来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接待设施的选址,可以得到许多仅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进行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

9. 独特性是影响资源级别(即吸引范围)的重要因素。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1.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2.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另一个特点:每一个旅

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

3.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2)高峰指数。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还可因用高峰指数来度量,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4.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5.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72页

1. 评价的理论基础: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其又可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价

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事宜程度的评价。

2. 旅游资源的分类:

1)以资源特性为分类标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为分类标准: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特殊型旅游资源。

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4)以综合旅游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

3.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其六大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

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4. 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夹着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106页

1. 旅游地生命周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

2. 生命周期的六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108页):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

4. 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独特性(111页):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水平上持续发展。

5. 喀斯特洞穴的这中旅游生命周期特点缘于其资源特点,喀斯特洞穴的旅游资源特点有:

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独特性笑,重游率低。

6.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个性强。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7.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

2)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竞争

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121页

1. 城市旅游: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彭华(1999)认为城市旅游吸引的主要类型:

1)自然与文化遗产类 2)公务(政务)类 3)经济类 4)文化类 5)信息科技类

6)环境类 7)娱乐类 8)形象,是上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3. 比较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和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异同:

RBD的定义: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 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CBD的定义:CBD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

RBD和CBD的区别:

1) 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

2) 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型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

3) 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城市RBD的功能:

1)一方面,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

2)另一方面,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区域集中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憩设施:各色风味小吃、精品商店、新奇的娱乐设施、游乐场、电影院、溜冰场,甚至小型高尔夫练习场等,有趣且自由自在的环境是他们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或短假期。

5. 主题公园的缘起:1955年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在美国洛杉矶构造了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6.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7. 主题公园的类型:1)以主题内容划分。2)以吸引范围划分。3)以规模大小划分。(132页,详细看)

8. 主题公园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高门票,高消费。

9.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134页):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空间集聚和竞争、决策者行为

10. 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主题公园的空间竞争一般而言是一种非替代竞争。

11. 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二、政府的决策行为。

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首先是宏观区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

在一定的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下,主题公园开发成功与否

关键是主题的选择。

政府决策行为: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对

游投资都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这对主题公园的经营

本有很大影响。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143页

1. 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

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非基本容量是基本容量在时间上具体化与外延的结果。

2. 五种基本容量(它们又分为供给与需求两方面)

1)旅游心理容量。——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也称旅游感知容量。

2)旅游资源容量。3)旅游的生态容量。4)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5)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3.五个基本容量之间有呈一定规律性的关系

1)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与旅游的地域社会容量之间有较明显的关联。一般说来,经济发展容量大,说明这一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旅游开发已久,公众对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已经习惯,地域社会容量就大。反过来也成立。

2)旅游感知容量受旅游者的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而同供给方面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地域社会容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供给方面容量反过来却不受感知容量的影响。

3)对于自然观赏性地域,旅游资源容量越大,一般旅游的生态容量也越大,反之不一定成立。

4)一个旅游地域能够接待的旅游流量,决定于五个基本容量中最小的那一个。

4. 非基本容量。

1)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旅游极限容量:指最大的旅游承受能力。饱和:旅游地域接待的容量达到极限容量。饱和点:是极限容量值。饱和分为:季节性饱和(时间分布不均衡引起)、非季节性饱和(供给长期不足引起)

极限容量:是影响旅游地功能分区、设施的等级、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关键因素。

旅游合理容量:也称旅游最适容量、旅游最佳容量,是旅游规划的基本工具。

2)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既有旅游容量:是目前具有的接待容量,也叫实际旅游容量、已开发旅游容量。

期望旅游容量:指旅游地域在未来某时可能达到的容纳旅游活动能力,也叫规划旅游容量。

3)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按空间尺度从小到大排列:

A. 景点旅游容量。指有人活动基本单元的容纳能力,是旅游资源容量的具体化。

B. 景区旅游容量。是区内各景点的容量与景点间道路容量之和。

C. 旅游地容量。指各景区容量筒景区间道路容量之和。

D. 区域旅游容量。是区域内各旅游地容量之和。

5. 无论是基本容量还是非基本容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1)旅游容量值在某一时段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可以以其中作为容量值

2)旅游容量值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容量和地域社会容量变化较快,而资源容量、生态容量、感知容量变化相对慢一些。

3)非基本容量随基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

6. 资源的极限日容量公式:

*

C——极限容量;T——每日开放时间;T0——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A——资源的空间规模;A0——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7. 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158页

1)旅游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一旦超出极限容量值即是旅游超载。

2)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分为:

A.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就是季节性饱和与超载,是最常见的现象。

偶发性饱和与超载:是由于旅游地或其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易消除。

B.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和保持旅游的环境质量,通常做法:在发生长期连续性旅游饱和与超载的地域实行严格的旅游分流和管理措施,。

C.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8. 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响:

1)践踏后果。2)对水体的影响。3)噪声。4)对设施的影响。

9. 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

1)时间上分流: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点之内。方法:大众传播媒介。

2)空间上分流: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方法:收取附加的景区使用费、不能避免超载的则采取与旅游地的整体性超载同样的外部空间分流措施

第九章 旅游交通 167页

1. 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看书)

1)托马斯。库克于1841年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车旅行团,从此才有了商业性的旅游业。

3. 索道建设的利弊:

好处:索道建设时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资源的需要。能减少游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弊端:使风景区的自身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索道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会破坏自然美的完整与和谐。

4. 索道规划建设的原则:经济原则、与景观协调原则。

第十章 旅游规划 177页

1. 旅游区具有的特性:系统性、地域性、层次性、优化性

2. 旅游规划的目的:

直接目的:是要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和界限。

根本目的:为了客观地了解各个旅游区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揭示旅游区的呢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优势,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制订与实施中长期的旅游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喝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总之,应达到如下目的:

1) 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限。

2) 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3)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3. 旅游区划的意义:

1)旅游区划研究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理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充实区域地理研究。

2)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旅游业的调查和评价。

3)有利于明确区域的旅游特色和地域结构,以便旅游路线和客源组织发挥区域整体效应,并能为重要景观的立法保护提供依据。

4)有利于旅游设施的合理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4. 旅游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完整性原则、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 旅游区的地域不连续性

5. 郭来喜(1988)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9个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

6.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192页

郭来喜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分三个层次: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

旅游带:是一级旅游区,它是跨越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其职能是协调省际之间的关系,惊醒横向联系,组织区域性的旅游路线和对外开放口岸。(旅游地带的相似性)

旅游省:二级旅游区,它以现有省、市、自治区为范畴,以省级行政区作为旅游区的主要目的。(保持现有行政区完整的原则)

旅游区:第三级旅游地域组织,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是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的,在旅游区体系中它构成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

第十一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201页

1.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积极:

1)发展旅游业赚取外汇是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手段。旅游在赚取外汇,弥补国家对进口稀缺原材料和机械产品外汇不足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旅游对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收支平衡状况。

3)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性的行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人员队伍。

消极:

1)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有些地区过度超前发展,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2)过分依赖旅游业。一些旅游目的地过分依赖旅游业,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影响。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目的地地区的收入减少,区域经济受到破坏。

3)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旅游业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家具,基础设施增设会引起土地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货膨胀。

2.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共生关系、冲突关系

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有下列因素促成:(为什么要促进旅游与环境的共生?)

1) 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它们相联系的不良后果,刺激了人们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

2) 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强调其有效性,其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

3) 在旅游活动行为层次中,绝大多数旅游者主要活动是观光,,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 的质量。

4) 环境保护在生态方面得到了重视,保持人与环境的协调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非常重要。

5) 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已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

2. 怎样实现共生?

1) 开发者在开发建设不容忽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待生态资源,必须要采用一种生态的方式,以保证长远的发展。

2) 景区管理者要树立鲜明的生态环保环保意识,把生态保护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原则管理景区。

3) 对林业和环保部门,只能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和监督者

4) 对旅游部门,要在保护部门的监督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统一规划和开发。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充分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以及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度假旅游,尽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

5)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自觉做好保护环境工作。

3. 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接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成为示范效应。

4. 示范效应的作用:A。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积极作用。B。出现国内或国际性移民。

5. 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221页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与梅州经济结合。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226页

1. 旅游规划的层次:

1) 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2) 按范围划分。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设施用地规划、设施设计、特别研究。

2.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3. 旅游发展规划的鲜明特点:

1) 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规划,是规划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2) 它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的结合作为项目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3) 它一般只提出整体旅游形象、产业发展指标、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旅游中心区域主题功能、重点项目、旅游市场营销、投入产出匡算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无须过细的建设技术设计。

4) 它应具有前瞻性和项目考虑的湿度超前性,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旅游开发规划师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设施建设项目所作的进一步安排,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与细化,一般为五年以下短期计划。

5. 旅游开发规划包括: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

6. 旅游开发区指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旅游城镇、城市旅游和旅游吸引物,它们均需要做土地利用规划。

7. 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1)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2)住宿设施。3)其它旅游设施和服务。

5) 交通设施和服务。5)其它基础设施。6)社会因素。

8. 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原则。

必需考虑的基本因子: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可达性能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

旅游专用设施、 旅游成本因子(费用、时间或距离)

9. 旅游线路的设计必须符合旅游者的医院和行为法则:

① 旅游者出游决策和实施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值)达到某一最低值相对应。

② 随着旅游成本的增加,旅游体验(可用旅游吸引力表示)水平只有呈等于或高于与旅游成本增加速度成比例的某一速度增长时,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线路)才会有满意的评价。

(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Baidu
map